[…]" />
自清朝光绪年号以来, 袁家榨油坊就是湖南桃源三阳港一带最有名的的榨油坊。而“康多利”油脂命名由来,却是由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红四师十二团一连二排长朱绍清赐名的,故此,人们一直口口相传朱绍清将军与“康多利”茶油的故事。
1934年12月的某一天傍晚,55岁的袁康多在袁家榨油坊忙完榨油活儿后,便扛着一桶茶油回家,走到袁家寨袁家冲路口时,迎面遇到了一行30来人穿着军装的队伍,其中有几个走路不利便,一瘸一拐的。袁康多便热情的迎上去,诚恳地对他们说:“我看你们几个走路不利索,是不是受伤了。”
这时,一个精瘦的高个子走到袁康多的跟前,很期待地说道:“老乡,我是他们的头儿,请问你是这一带的住户吗?”
袁康多指着山边一幢木屋说道:“我的家就在那里,要不,你们在我家里歇歇脚,我给你们弄点茶油消消毒,也许会好一些呢!”
那位高个子连忙回答道:“我们正愁没地方歇脚呢?您热情邀请正合我们心意,那麻烦您啦!”
于是,这一队人马快速的来到了袁康多家里。袁康多吩咐10岁的儿子袁季庭给客人搬板凳,吩咐老婆邓氏给客人烧水做饭。而袁康多急忙查看那几个客人伤势,发现有的脚打泡,有的皮肤已经溃烂。袁康多就从油桶里倒出了一些茶油,用棉花球将茶油蘸到伤口消毒,又找来蜘蛛丹敷在伤口,一一给他们包扎好了;烧好热水后,一家人端来热水让战士们烫脚;邓氏弄好饭后,战士们狼吞虎咽地吃了一顿热饭。之后,战士们整理草鞋,保持体力,打盹休息。
袁康多也算是个有见识的人,带着询问的口气问那位高个子:“你们是不是贺胡子的人啊!可是咱老百姓的心中的英雄啊!”
高个子思索了一下,小心翼翼地说道:“老乡,我们确实是贺胡子的人,我姓朱,是大伙们的小排长,感谢您一家人今天给我们的帮助。”
袁康多将那桶茶油提到朱排长跟前,真诚地说道:“朱排长,我是一个油匠,没有什么帮助你们,这桶油就送给你们吧!可让战士们擦擦伤口,也可以做菜吃!”
朱排长接过茶油,很是感动,连忙问道:“老哥,请问你的真姓大名?”
袁康多说道:“姓名叫袁康多,乡亲们叫我袁油匠。”
朱排长呵呵笑了两声,说道:“您是一个利国利民的油匠,您的大名叫康多,那您给我们送的油就是‘康多利’茶油了。”
袁康多听后腼腆地笑了,说道:“朱排长真是个风趣的人,您给茶油起得名字非常好,那袁家榨油坊榨出的茶油以后就叫‘康多利’了!”
说罢,大家都呵呵地笑了起来。
临走时,朱排长送给了袁康多一个“红军的五角星”和一个“军壶”,并握着他的手说:“康多兄,感谢你的帮助,等革命胜利了,我再感谢你!”
袁康多收下礼物,笑着答道:“朱排长,你们为革命连生命都不顾,我做的这点事又算什么”
深夜两点钟左右,朱排长带领队伍悄悄离开了袁家寨,那位高个子的红军头儿是红二军团红四师十二团一连二排的排长朱绍清。他奉命率领二排担任尖兵打前锋攻打盘踞在浯溪河的国民党罗启疆旅,部队仍像疾风一般奔向敌人的营地。西北风呼啸着扫过山谷、丛林,淹没了他们的脚步声。战士们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恨不得马上投入攻打国民党罗启疆旅的火热战斗。部队一口气跑了一个多钟头,拂晓前来到五里冲的一片矮松林,朱排长带领全排战士像猛虎扑羊群,穷追不舍。溃败的敌人只顾狼狈逃窜,沿途丢下许多死尸、伤兵和卷宗、文件以及枪弹、服装、毯子、钞票、银元等物资。朱绍清同志不为眼前到手的缴获动心,将捉到的俘虏交给后面的部队,对缴获的枪支,战士们只把枪拴卸下装在自己的衣裤兜里,枪支扔在路边,不顾一切地跟踪猛追,不给敌人有占领阵地回头射击抵抗的机会。他们猛追几十里,他亲手活捉了国民党罗启疆旅七O一团的副团长,还协同兄弟部队占领了陬市、河洑,进而占领桃源,直到包围湘西重镇常德。朱绍清同志指挥机动灵活,战斗作风勇猛顽强,对战斗胜利贡献突出,受到师、团表扬,战后朱绍清被提升为连长。
住在桃源县三阳港镇袁家寨的袁康多,生于光绪五年(1879年)已卯11月13日,卒于1957年9月18日, 袁康多小时十分聪颖,跟一个袁家长辈学习木榨榨油技术,学有所成。20岁那年(1899年),袁康多在“袁家寨”的老园嘴开设了“袁家榨油坊”。袁康多仁心宅厚,乐于助人,每每有乡亲遇到困难,他都会伸出友谊之手,出钱出力,尽大能力帮助他人,因此,袁康多的人缘极好,被乡亲们称为“袁大善人”,人称“袁油匠”、“袁大善人”。
袁氏榨油坊每年油坊开榨时,袁成华的曾祖父袁康多把它当成一种重要的事情去做,郑重其事地摆上几桌酒席,宴请亲朋好友、邻里乡亲,村人欢聚油坊交流情感增进友谊,因此,村人每年总是盼望袁氏榨油坊开榨的日子。那时,榨油坊就成了村民集结活动的场所,油坊成为了村民活动室,可喝茶聊天,也可开展其它娱乐,增强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互的了解让生活变得更加和谐,民风更加淳朴,形成了袁家寨人独特的一种乡村文化,也成了袁家寨一道靓丽的风景。
旧社会一片黑暗,民不聊生,袁康多和乡亲们心中充满恐慌与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只是盼望着云开日现,有一天能过上幸福生活。袁康多除了做油料加工外,偶尔买点原料自己加工做点买卖,旧社会物资很馈乏,听说去过贵州买过茶籽,桐籽子之类,除食用油外,桐籽榨出的桐油可以油家具,木器之类。茶油、菜籽油食用油很少,桐油还有一个用途就是人过世点灯用,祭祀用,当时贵州多山多桐籽,多土匪到贵州买桐籽,袁康多是冒着风险的,有时遇到土匪是要留下买路钱的,没有买路钱是要截下大部分或全部货物,否则性命不保,后辈们听了这些故事都会毛骨悚然。但袁康多不畏艰险,多次与土匪周旋,到贵州等地收购了一些桐子、茶籽等榨油原料,原料多了,榨出的油就多,榨油坊的生意越来越火红,袁家榨油坊榨出的“康多利”油脂美誉越传越广。
袁成华的曾祖父袁康多给予帮助的朱排长,就是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朱绍清将军,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朱绍清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2月3日,朱绍清在福州病逝,终年76岁。
康多利油脂由榨油世家第四代传承人袁成华于2003年5月在国家商标局注册,连续8年列为湖南省著名商标,袁氏榨油历史向上追溯已120余年。朱将军已经作古多年,但他临走时给袁氏榨油坊的所起“康多利”茶油名号一直流传下来,如今“康多利”牌茶油名享国内外。